一、围绕1个分子:
新型核蛋白PCNP。
二、大力推进2个整合:
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三、全力做好6个国际:
国际人才引进,国际平台建设,
国际学生培养,国际期刊创建,
国际成果产出,国际学术交流。
四、坚持办好9个平台:
1.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2.河南省核蛋白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开封市感染病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4.河南省感染与分子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5.河南省感染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
6.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国际英文期刊Gene and Protein in Disease(GPD)、
8.郑州健康学院分子医学中心、
9.河南省科普基地。
五、临床科研合作中,总结提炼出20个一。
(原创)医院科研合作经验“20个一”
1.寻找一个医院,2.对接一个科室,
3.联系一个医生,4.选好一种疾病,
5.瞄准一个环节,6.选好一个靶点,
7.写好一篇综述,8.分析一大数据,
9.做好一个生信,10.设计一个课题,
11.开展一个研究,12.申报一个项目,
13.获得一个专利,14.发表一篇文章,
15.建设一个中心,16.变成一个常态,
17.建成一个论坛,18.做成一个名牌,
19.进行一生探索,20.获得一等成果。
六、归纳出科研合作的5种模式:
1.医院科研顾问模式、
2.科室科研顾问模式、
3.医院开放课题模式、
4.个人科研合作模式、
5.公司科研合作模式。
七、针对10个痛点,解决科研瓶颈:
概要: 针对十大痛点,全面深入挖潜,踏实开展科研。
1.平台建设。
建立校级分子医学中心,升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科研入门。
针对初学者方法迷茫,根据个人背景,结合团队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启动文献综述。
3.人才不足。
引进培育结合,发现骨干教师。培训初见成效。
4.团队氛围。
围绕新型蛋白,选定五个领域,由5个带头人带领5个骨干开展培训。
5.思路受限。
走出去开阔眼界,请进来沟通交流。评审会、学术会、答辩会、开题报告、座谈会、合作交流等。邀请知名专家指导,进行多个医院走访。
6.时间紧张。
创新开展午茶会,近距离接触学习,挤出时间。
7.经费来源。
开展横向合作,促进项目落地。与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样本库,开封市中医院,滑县人民医院等开展合作共赢。加强校级课题设置、省级课题动员,评审辅导
8.谁做实验。
联合培养研究生,引进研究生入住中心。与河南省中医院郭军辉合作培养。
9.科普补充。
首创“器官健康学”科普新概念,组织团队进行科普读物编辑出版,未来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有组织的健康科普。打造学校特色亮点优势,开辟健康科普新途径,新领域。
10.管理配套。
提交科研处机构设置方案。出台新的奖励办法,提高教师积极性。
八、首创“器官健康学”科普新概念体系。
编辑出版“器官健康学”丛书,读物,小说。
开展“器官健康学”科普进校园,社区。
九、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有力践行者。
从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王霖涛(武汉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学博士生)开始,无意中发现本科生有非常好的的英文写作水平,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优秀本科生进行综述写作训练。目前已有80多位本科生参与培训,发表文章约30多篇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亮点之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省级优秀学生蒋志亮同学就是典型代表,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录取为直博生。
十、“核蛋白医学”团队十项成绩汇总
1.二次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2018/2022年)。
2.创办国际英文期刊Gene and Protein in Disease(GPD,2022)。
3.建立三个省级学术组织。
组建“河南省感染与分子免疫学专业委员会(2015)。
组建“河南省感染病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2019)。
获批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0)。
4.获得二个省级科研平台。
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2017)。
河南省核蛋白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5)。
5.把“感染病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法的建议获得省侨联采纳(2020)。
6.获得高被引论文(2023)。
7.获得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2019)。
8.河协助南省科学保健学会换届成功(2022)。
9.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获聘中国免疫学会科普委员(2014)。
并参编“免疫与健康” 丛书(2019)。
获批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2021)。
获批河南省科普基地(2024)。
10.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