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亮同学坚守青春理想,追寻真理之光;他夯实专业基础,磨炼专业技能;他投身志愿服务,坚守厚德大爱。他追寻心中理想,将行胜于言融入医学创新和社会实践,在求学之路上奋斗不辍,在人生征程中行稳致远。

笃行不怠,奋斗不止。蒋志亮同学步履不停,循梦而行,他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和葆有“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的赤诚之心,在久久为功的奋进中谱写他的青春故事。

笃行不怠,博极医学之源
青春有志,医途报国;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是蒋志亮同学的人生信条。从路医林,需脚踏实地,他深知繁重的学业压力,医学生责任重大。他在每门课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盘,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笔记,建立结构框架和思维导图,不断回顾、补充和更新。他认为课本上的知识不可能全部记牢,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建立了自己的思路和知识框架,未来不断巩固和修正,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实践,大二期间申请早临床实践,在门诊、病房和手术室的所见所闻将课本上的知识重新温习,记忆颇深;融学于心,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解剖室查阅资料,解决疑难问题,探索医学奥秘。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他刻苦学习临床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磨炼专业技能,在专业在医学道路上笃志前行。他扎实学习,奋勇争先,在大三期间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得河南大学奖学金、河南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积极向同学们分享经验。除此之外,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将医学相关领域与人工智能和科技前沿结合起来,焕发医学创新活力,揽胜学术成果,博极医学之源。

博学精医,聚焦医学前沿
在一次关于肿瘤与核蛋白的医学创新大讲坛上,让蒋志亮对核蛋白基因调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了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踏上了科研创新的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精读经典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精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他主持和参与了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了内源性硫化氢促进鼻咽癌生长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在鼻咽癌抑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进入实验室以来,两年时间相继投稿了5篇论文,其中SCI 4篇、北大中文核心1篇,兼任国际英文期刊Gene & Protein in Disease 兼职编辑,专业英语水平快速提高,并荣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校级初赛特等奖。
丰富的科研经历、务实的工作态度为他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断整合资源,聚焦医学创新前沿。之后又加入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转化,为护佑大众健康作出青春贡献。为进一步全面提升自己,参与多场医学学术会议,与来自国内外的医学大咖共话创新,融合发展。

厚德至善,践行志愿精神
他从乡村中来,又到乡村中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与担当,将“上善若水”镌刻在他的骨头里,将“厚德载医”融入到他的血脉中。入学以来,他加入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医学研究会等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投身社区健康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医学科普等方面,联合科技公司,赋能社区急救、基层科普,积极探索“智慧创新+健康”的新形式。
作为医学生的他,立足社区健康,开展义诊服务,为推动健康友好型社区建设,穿上绿马甲,走进急诊科,学习锻炼急救技能操作,与省级首席科普专家组建汴京医学科普团,网格化服务社区群众;立足科研转化,用科研成果探索区域性肿瘤筛查成效,助力社区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筛查;立足社会实际,将所学知识从课本里走出来,对晕倒在地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送往医院。疫情防控中,逆行而上,筑起护佑人民健康防线;立足中国传统医学传承现状,联合开封文旅宣传王惟一针灸文化,助力医学融合发展。他在社区健康、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中始终践行着“止于至善”的河大校训,无偿献血7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00小时,受众3000余人。他以青春筑梦,知行合一为行动指南,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一份红心,一身白衣,扎根热土,在奉献中实现自我,追寻从医的真谛。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他不忘初心、力学笃行,用自己的光和热,让青春在护佑人民健康绽放绚丽之花,在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