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概况
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12月,属于省级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姬新颖教授是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河南省科学保健学会名誉理事长。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担任博士后和助理教授职位近十年。
课题组先后获批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新型核蛋白PCNP(含有PEST表位的核蛋白),在PCNP改善呼吸衰竭和抑制肿瘤发生、应用苝酰亚胺衍生物分子进行肿瘤诊断和治疗等基础和应用领域、硫化氢治病分子机制等3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获批专利21项,发表SCI论文近120多篇,引用率达3000多次;指导全日制研究生35名,先后招收了外籍博士生6名、外籍博士后2名和外籍硕士生6名。
团队建设:实验室拥有各类成员35人,其中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姬新颖、李彦章(黄河学者)、吉爱玲、魏建设(黄河学者)、蒋恩社(校特聘教授)、翟远坤、卫文强、吕双瑜等9名;以及优秀博士黄永伟、刘中华、吴东栋、任志广、赵世振、张磊、马力、程相树等11人;其他学术骨干有王新春、王大勇、韩延杰、杜耀武等8人;国外合作伙伴有于吉峰、景德强、李宁军、王嵬、孙士勇等7人。
实验室从无到有,2009年以来先后吸纳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生科院、附属医院等多个学院的优秀成员加入,从最初的2人发展至今的35人,成为基础医学院第二个省级实验室。
人才培养:团队先后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多名,考取知名大学博士生15名。如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张虎、董鹏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韩延杰等。招收外籍博士生8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2名,联合招收博士后4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300多篇。获得河南大学优秀研究生5名。团队骨干中有多人次获得开封市创新人才、开封市优秀教师、中国侨联“中国侨界贡献奖”等荣誉。
本科生培养: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本科生50余名,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12项,考取知名大学研究生10名,发表SCI论文7篇。
科学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其中姬新颖3项,黄永伟4项,程相树2项,王新春2项,吴东栋2项,李彦章1项,魏建设1项,吕双瑜2项,张磊1项,卫文强1项,赵世振1项,程光茂1项,施中东1项。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社会服务:
1. 利用专业学会进行学术交流和科普:1)2015年在河南省免疫学会支持下成立“河南省感染与分子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学会副理事长姬新颖担任该专委会的主任委员、魏建设为副主任委员、程相树为秘书长。发展全省各级各类会员230多名,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10场。2)2019年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姬新颖发起成立了“河南省感染病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被选为主任委员,发展会员180余名,开展抗疫有关的学术讲座10场。3) 2021年王新春、姬新颖完成河南省一级学会“河南省科学保健学会”换届工作,分别担任理事长和荣誉理事长,发展理事110名,筹备成立专业委员会30多个,发展会员约3500名,为宣传保健科普知识奠定了基础。
2.成立“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肿瘤诊疗成果转化与科普宣传:2020年姬新颖教授牵头获批了“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企业、高校、医院等 20多个单位会员,成为肿瘤行业高端技术转化、合作、交流的省级平台。
3.加入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作用:积极加入侨联、民革、欧美同学会等社会组织,搭建新的平台、整合不同的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姬新颖担任省侨联常委、特聘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开封市侨联侨青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民革党员,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专业作用。
二、“双一流”建设以来,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1.原创性研究特色逐渐显示:1)在新型核蛋白PCNP抑制肿瘤方面的发现未见报道:属于原创性发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6篇创新性成果,是国际上PCNP主要的研究机构,居于领先水平;2)在医用化学材料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以3,4,9,10-苝四羧酸二酐为研究载体,制备3大类共70余种苝酰亚胺衍生物分子,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等基础和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系列研究成果;3)在硫化氢研究上特色鲜明:提出了“H2S能够调节肿瘤生长”的科学假设目前已被Nat. Commun等高水平SCI期刊引用110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目前H2S与肿瘤研究领域标志性论文之一。
2.留学生培养独树一帜:2017年首次招收外籍博士生,至今已经招收留学博士生8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2名。其中2018级坦桑尼亚籍硕士生埃本今年顺利毕业,发表SCI 论文6篇。
3.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二区以上高水平论文40多篇、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发明专利21项。
4. 社会服务:获批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全省肿瘤精准诊疗领域高校、企业、医院等单位成果转化的平台、科技开发的平台、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医药领域为数不多的此类联盟,目前运行良好。
三、平台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哪些具体规划?战略研究侧重点将放在什么方向?
5年规划:引进40岁以下学术骨干1-3名,力争获得河南大学人才特区计划第四、第三层次特聘教授、黄河学者、青年英才等称号,引领团队在PCNP研究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争取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在顶级期刊发表1-3篇论文;申报河南省科技成果奖1-2项;召开核蛋白与肿瘤研究论坛,邀请全球知名专家指导,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影响力,为申报国家级“核蛋白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河南省核蛋白重点实验室”做好准备。
10年规划:力争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和骨干10-15名、博士后20-25名、培养博士生10-15名、培养外籍留学生20-30名,打造河南一流、中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蛋白研究中心”;在CNS期刊和子刊上发表2-5篇代表性文章;获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3项; 拥有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学者1-2名。
战略重点:围绕核蛋白PCNP、苝酰亚胺衍生物分子、H2S三种不同分子的作用机制全面深入发力,大力开发利用这三种分子在某些肿瘤(如肝癌、肺癌、食管癌)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临床应用,取得经济效益。
四、对标全国,重点谈谈你们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1.原创性新型核蛋白PCNP抗癌功效研发:本平台紧紧围绕肿瘤(肝癌为例)发生机制,深入探讨基于PCNP的分子机制,有助于肿瘤诊治和判断预后,突破肿瘤机制不清、治疗缺乏靶点的瓶颈。特色: 新型核蛋白PCNP与肿瘤研究基本是空白, 团队持续研究新型核蛋白PCNP,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著4篇、综述2篇、获批PCNP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际上研究该蛋白的主要实验室,其中PCNP抑制肿瘤细胞(肝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则未见报道;该研究已成为河南大学医学的特色方向。未来将深化PCNP结构与功能研究,推进PCNP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加强基于PCNP的药物研发和转化,让PCNP研究成为热点之一。创新: 证实PCNP的抑瘤作用;探索PCNP抑瘤机制;开发PCNP靶点有关药物。意义:确认PCNP在(肝、甲状腺等多个器官)癌发生中的抑制作用,找到肿瘤发生的新机制。 应用价值:利用我们已经制备好的PCNP蛋白、单抗等进行肿瘤诊疗研究与试剂盒研发。
2. 在医用化学材料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组建了融合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学科研究团队,提出了“新材料、新性能、新机制”,“老材料、新理念、新机制”的医用纳米材料发展思路,以3,4,9,10-苝四羧酸二酐为研究载体,制备3大类共70余种苝酰亚胺衍生物分子,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等基础和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为:(1)发展了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诊疗剂,实现了荧光图像引导下的非小细胞肺癌高效诊疗;(2)首次通过化学基团调控非共价作用力,实现了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器官特异性分布;(3)构筑了含有苝酰亚胺衍生物与广谱肿瘤化疗药物协同使用的新型诊疗剂,发展了苝酰亚胺衍生物多作用协同诊疗剂制备理论。
该研究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1)药物分子源头创新:制备特异性共轭小分子药物,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疗效明显、价格低廉的药物体系,揭示分子结构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建立小分子药物开发动态调控数据库;(2)药物开发理论创新:制备诊断和治疗一体药物体系,动态监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和药效作用过程,创建多效协同的药物设计、评价理论。
3. 提出了“H2S能够调节肿瘤生长”的科学假设, 目前已被Nat. Commun.等高水平SCI期刊引用110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目前H2S与肿瘤研究领域标志性论文之一。验证了外源性H2S调节甲状腺癌生长的作用,开发了一种新型H2S释放剂,其能够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生长,为研究H2S调节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H2S相关抗肿瘤药物奠定坚实基础。
五、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请重点谈谈你们平台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是如何做的?取得哪些成果?
1.整合资源,志愿结合。我们在校园范围内积极物色合适的合作伙伴,让有志于进行科研合作的人才汇集在一起,慢慢形成合力。我们先后从学校内部整合分散的人力资源,首先加盟的是解剖学教研室的程相树博士、生理教研室的吴东栋博士以及生命科学院黄河学者魏建设教授。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又吸引了第一附属医院王新春教授、药学院段少峰教授、护理与健康学院蒋恩社教授等,他们的加盟使团队有了骨干,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发表论文数目和水平得到了增强,2017年获批了“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基础医学院第二个省级实验室,为学院科研、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等做出了一些贡献。
2.围绕核心,团结协作。围绕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新型核蛋白PCNP研究,根据每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研究生指导员吴东栋具体负责研究生课题监督与技术指导,翟远坤博士负责留学生技术指导,蒋恩社教授负责实验室组会和“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魏建设负责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免疫学会、河南省微生物学会)的学术活动,卫文强负责本科生课题指导与综述写作,王新春负责河南省科学保健学会工作、外联协调和技术指导。在PCNP研究领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发表SCI文章6篇,含综述2篇,成为国际上PCNP研究的主要实验室,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特色优势,需要进一步挖掘、扩大、深化研究手段,使核蛋白研究影响力更加突出。
3.资源共享,充分信任。实验室科研经费、研究生指标、留学生资源实行共享,由有兴趣、有想法的导师进行竞争性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研究生、留学生培养质量快速提高。目前大部分硕士生毕业论文能够在SCI 2区杂志发表,2020年毕业硕士生董鹏珍发表SCI 2 区文章,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面试录取。2021年毕业外籍硕士生埃本发表SCI 6篇,顺利回国找到工作。
4.国际合作,丰富内涵。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与国外开展国际合作。分别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JM Tarbell教授、傅冰梅副教授、埃莫瑞大学医学院孙士勇教授、弗吉尼亚大学李宁军副教授、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李光玉助理教授等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文章,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施中东博士、程光茂博士合作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柔性引进美籍华人于吉峰、景德强、杨俊杰等,获批科技厅高端引智项目2项;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乔治亚医学院等合作,先后获批3项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
六、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和内容。
实验室国际教育探索与实践:2019年3月22日中午,由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医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首次在我校金明校区行政楼536医学院会议室亮相,全程使用英语交流。来自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淮河医院的留学生和导师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河南大学生物医学留学生沙龙”的主要目的是为全校20多位来自南亚、非洲等地区的留学生们提供了解河南大学,了解医学院的机会,也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校医学专业留学归国人员较多的优势,为留学生培养和国际交流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沙龙每二周的周五举办一次,利用午餐期间交流学习,节约时间,符合国际惯例。2019年沙龙成功举办了12次,既拓宽了与会师生的视角和思路,也让留学生们对河南大学和医学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沙龙将逐渐扩大规模和频次,邀请省内外,甚至国外知名专家来沙龙讲座,将沙龙办成医学院国际交流的品牌。
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河南大学新校区基础医学院 邮编:475000 联系方式:0371-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