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健康理念和文化素养有深刻关系,健康理念决定一个人健康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生活方式,长时期的健康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文化素养是形成健康理念的基础,文化素养是个人的文化知识、文化状态、文化习惯综合体现,内涵丰富,尤其是医学人文素养,或者医学人文精神对个人健康理念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受个人因素、遗传因素影响,更受到社会环境方面影响。疾病的发生有外部因素作用,也有内部因素影响。总的来说,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内因实际上是内在精神因素或者外部环境因素,引起内环境的紊乱。我们研究个人及群体的健康与疾病,必须重视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人文、地理、宗教信仰、价值观追求,甚至生态环境、建筑、艺术都是文化的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 年的数据显示,2015 年大约1770 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心血管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近日,在2019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萨利姆·优素福教授报告了PURE 研究(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最新数据:全球超过七成的心血管病和死亡,或与13 种因素有关。
这13 种因素包括:高血压、低学历、吸烟、饮酒、血脂异常、不健康饮食、食盐超标、腹部肥胖、握力差、体力活动少、糖尿病、抑郁、室内空气污染(用固体燃料做饭)和室外空气污染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不同收入国家中,大多数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基本相似,但也因各国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在中低收入国家中,低教育程度、不良饮食、室内污染、握力低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患心血管病的概率越低
研究指出,对心血管健康造成最大威胁的是接受教育程度低。萨利姆·优素福认为,接受教育程度,是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同时反映了个人健康素养和获得医疗可及性的能力。
今年4 月,《柳叶刀》全球健康子刊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教授等参与的国际多中心PURE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较大,而不是家庭财富。
研究显示,无论在低、中还是高收入国家,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风险都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高。而家庭财富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关联。
在该研究中,教育程度较低是指未接受教育或只有小学文化,中等是指中学文化,较高是指中专或大学学历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缺乏健康知识、不清楚及时寻求治疗的重要性、不知道何时应该寻求治疗、如何以及去哪儿获得医疗服务,又或者没有或缺乏就医渠道。而良好的教育可能也意味着良好的学习、理解健康和疾病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健康素养。该研究结果强调了良好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会带来良好的医疗,使人更多地接受正规、有效诊疗。
就饮食而言,萨利姆·优素福指出,每日超出6 克盐有损心血管健康。此次研究显示,除了蔬菜和水果外,适量食用坚果、乳制品和非加工类红肉都是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
而此前《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全球健康研究指出,全球五分之一的死亡与不良饮食有关。数据显示,在195 个国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阿富汗、马绍尔群岛与饮食相关的死亡率最高,法国、西班牙、秘鲁与饮食相关的死亡率最低,中国因为不当的饮食结构(主要是食用过多的盐和加工食品)导致较高死亡率而排到了第140 位。
盐吃多了会使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盐对心脏和血管也有直接影响,当器官不能有效工作时,盐吃多了容易造成心脏衰竭。相反,全谷物、水果、蔬菜能保护心脏,降低心脏病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表示,我国从南方到北方,吃盐量逐步攀升,而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步升高。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夏季大量出汗等特殊情况除外),每日摄入2~3克钠盐即可满足生理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以等于或低于5 克为宜,这已经兼顾到生理和口味两方面的需要。因此,避免高盐摄入应成为维护血管健康的第一要务。
与此同时,还应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人造奶油制品、甜食等。应采用橄榄油等植物油烹调,每日烹调油用量不宜超过30 毫升。
室内空气污染提高了29%心血管病死亡风险
室内污染指由室内引入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或者室内环境通风不佳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无论数量还是种类上不断增加,引起人们的一系列不适应症状的现象。据估计,全球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每年高达约250 万。
室内污染源有两大类,即非生物污染物、生物及微生物污染。非生物污染物,如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香烟烟雾以及燃烧产物等的产生。生物及微生物污染,如生活垃圾、空调、室内花卉、宠物、地毯、家具等产生的污染,包括细菌、病菌、尘螨等。
目前,全球仍有超过27 亿人在家中使用固体燃料(如煤炭、木柴、木炭、秸秆等)做饭或采暖。《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曾发表的一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显示,与主要使用燃气或电力的人相比,经常使用煤炭或木柴做饭的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20%。使用固体燃料采暖带来的危害更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29%。研究显示,从固体燃料(煤、木柴、木炭)转用清洁燃料做饭的个体,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与长期使用固体燃料相比,能降低17%;而转用洁净燃料取暖,能降低43%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握力每下降5公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7%
握力是一项手部运动,通过握力可以体现一个人心脏的好坏。心脏病一直是人类疾病中的大问题,所以平时要多关注心脏问题,及早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握手不够有力的人更有可能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且力度损失越大,风险越高。
研究人员花了4 年时间跟踪调查了17 个国家年龄在35~70 岁的14 万人,并采用手持设备对受试者的握力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握力每下降5 公斤,心血管疾病风险或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就会相应增加17%。即使在考虑了年龄、体力运动水平、吸烟、喝酒等因素后,这一结论仍然存在。
研究表明,握力可以作为评估个人早死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简单而廉价的测试,它比收缩压更有效。
萨利姆·优素福指出,握力低、低教育程度低和空气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还未被广泛认识。在全球不同收入国家中,大多数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基本相似,但也因各国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之, 我们研究疾病发生不能仅仅从生物学因素方面探讨疾病的转归,也要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探讨文化认知对疾病的影响。现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发生日趋呈升高趋势,探其原因与社会环境、文化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对物质文化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很容易产生文化行为的失衡,从而影响自己的健康理念及健康状态,甚至导致疾病的状态。
健康不是独立的事件,疾病更有复杂原因,医护群体要提高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站在更高的战略地位,把握自己的职业行为,从而更好地为打造健康中国而努力工作。
专家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