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王敬慧课题组在国际英文期刊Gene & Protein in Disease上发表题目为“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xploration of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patterns”的研究性论文。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严重的进展性肺部疾病,主要特征为肺组织的纤维化变化,且治疗选择有限。IPF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微小RNA(miRNA)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凋亡及自噬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IPF的发生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讨IPF患者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通过对来自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三组基因表达数据(GSE2052、GSE53845、GSE110147)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出21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06个基因上调,109个基因下调。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显示,黄色模块与IPF的相关性最强,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该模块中的40个共识基因在细胞外基质(ECM)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IPF样本中记忆B细胞、浆细胞和M0巨噬细胞显著增加,而CD8 T细胞和静息自然杀伤细胞则显著减少。
COL15A1和COL6A3被识别为IPF中的中心枢纽基因,它们与ECM组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可能作为IPF的治疗靶点。另外,通过多个数据库预测的潜在药物(如(+)-JQ1、阿里斯托洛奇酸I和地塞米松)显示出良好的结合潜力,为IP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课题组2022级硕士研究生卢振东为文章第一作者,Umair Ali Khan Saddozai, 付思云, 朱玲琴也参与部分工作,王敬慧副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卢振东,2022级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内科学硕士研究生
王敬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微环境和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先后承担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获得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卫生人才培养“百”层次资助,入选通州区第三批“两高”领军人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Lung Cancer等国际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