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创PCNP肿瘤研究新领域,实现从机制到治疗的突破
姬新颖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型核蛋白PCNP与肿瘤的调控关系,填补了当时国内该领域空白,开辟了肿瘤研究新方向。培育出全球首个PCNP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发表5篇综述4片研究型论文,申请并获批 PCNP 领域国家发明专利 2 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相关成果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PCNP对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抑制率最高达79.7%,并通过调控MAPK、PI3K/AKT/mTOR等关键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进展。2025年,团队申报的核蛋白 PCNP 相关研究项目成功获得三项省级科研平台与课题支持,包括开发基于 PCNP的肿瘤早期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解析PCNP 通过调控 NRF2 抗氧化通路促进食管癌进展的机制,以及揭示 PCNP 在肝癌转移、耐药中的关键角色等。
二、引领硫化氢信号分子研究,获得重大理论突破与省级科技奖励
系统阐释H₂S通过ROS/MAPK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显著改善感染导致的膈肌功能障碍。团队累计发表H₂S相关高水平论文31篇,深入揭示H₂S供体与抑制剂的药理潜力。研究成果《硫化氢调节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荣获2022年河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相关论文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为抗肿瘤和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三、揭示膈肌功能障碍机制,建立特色平台投入科研
在感染后膈肌无力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自主构建大鼠膈肌肌力实验平台,首次发现了新的关键信号通路(如p38、JNK1和PKR通路)以及TIPE2和PCNP在膈肌无力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提出感染后膈肌无力假设,揭示了 JNK1-TIPE2-PCNP 环路的作用,证实H₂S对脓毒症相关膈肌损伤具有显著改善效果。该研究方向连续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发表SCI论文4篇,为临床防治呼吸功能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四、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生物安全战略与抗疫研究
新冠疫情暴发后迅速组织团队开展应急攻关,发表新冠病毒相关研究9篇,深入探讨SARS-CoV-2病毒特性及致病机制。牵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提出的"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建议受到国家重视并被国家采纳。创新性开展PCNP抗新冠病毒潜力研究,致力于开发基于PCNP的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展现卓越的学科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担当。
五、创立国际英文期刊《Gene & Protein in Disease》(GPD),搭建全球学术交流平台
该期刊是专注于基因、蛋白质和疾病最新研究进展的国际期刊,主要发表分子医学和转化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刊暂定为季刊,每期刊登文章6-8篇,GPD期刊目前已经被Google Scholar、J-Gate、Crossref、Scilit、ICMJE、CAS、EuroPub等7个搜索引擎所收录。姬新颖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编委会成员180多名,国际编委占比超过75%,来自30多个国家。截止目前,GPD期刊文章总浏览量370613,总下载量10162。2023年至2024年文章在Web of Science中的引用32,在谷歌学术中的引用为125。